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

《苏联布党革命简史》

上传: 郭国汀 | 发布: 2011-4-3 19:25 | 作者: 郭国汀译著 | 来源: 天易出版社 | 查看: 0

第二章:俄国革命前的历史格局--支撑沙皇的五大政治力量

章:俄国革命前的历史格局--支撑沙皇的五大政治力量

沙俄帝国既无宪法也没有议会,却以政治审查和秘密政治警察的任意统治著称于世。直到1861年以前,约一半的俄国农民是农奴,受他们的主人的任意统治。农奴没有公民权利,但不是奴隶。他们在个体土地上劳作,收成按一定比例交给主人作为租金,剩余的产品归已。在其土地内的农产品可自食或上市场交易。他们可选择提供劳务(通常是每周三天)或交租。他们享受习惯法的保护,主人和官员均不会忽视此种习惯法上的权利。

1861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解放了全部农奴,予他们土地,并提供他们49年的抵押贷款。俄国工人大多是季节工,主要是在铁路工人和纺织工人,工厂不象西欧主要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只有矿业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才在大城市。1900年俄国仅有约100万全职工人。直到1905年俄国受无限权力的沙皇管辖。刑法规定任何质疑沙皇权威或要求改变政府均属犯罪;政治权力视为皇家独有。[1]

19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皇权则不然15世纪一位西班牙法学家爱里奥特即指出:“国王对其王国独享行政管理权,但对事物不具有主权,因为国家的财产和权利属于公众,不属于任何人祖传的财产。[2]但沙皇则不然。东方暴政不但管辖王国,而且拥有王国,他主张对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垄断所有商业和外贸及臣民的终身劳务。此种体制代表了极端专制。但俄国此种专制制度于18世纪中叶开始解体。1762年皇家免除了贵族的强制性国家服力义务;不久即予贵族土地所有权;19世纪私有财产概念亦开始在俄国扎根。1861年废除农奴制。但在政治权力领域仍保留了父权体制,沙皇仍旧视主权为其私有财产,政府官员不是对国家而是对沙皇本人效忠,官员仍视为皇家私仆。[3]

尼古拉二世沙皇智商有限,意志薄弱,有时非常顽固。他的妻子费多诺夫娜(Alexandra  Fedorovna)是德国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孙女。她说:俄国人喜爱皮鞭的兹味。她鼓励夫君行使真实的专制权力。官僚机构是支撑沙皇的主要力量。俄国官员是皇家的私人雇员而非国家的公仆,官员服务全取悦于皇家及其项头上司。无需任何理由可以解聘且无权上诉。未经许可不得退休。此种习惯使得官员完全依赖其上级。政府官员作为专制君王的代理人,未经其上司同意不得受审。这种同意非常罕见,因为雇员的错误反映了指定提升他的上司的错误或用人不当,最终则是沙皇本人的判断失误。这种局面不可避免鼓励腐败和威逼。官员任职条件无需文凭或经任何考试,只需能读会写;服从和忠诚是获得录用和提升的品质。彼得大帝于1722年创设任何政府官员必须有一个等级(共十四级)。凯色琳娜大帝是依政变上台的,她的夫君彼得三世沙皇因政变而丧生。她的用人原则采用年长制,每级官员服务满四年即自动升级;由于录用也以拥有等级为前提,整个官僚体系成为一个封闭式的圈子。沙皇时代农民由公社自治。因此,沙皇专制实际上范围十分有限,仅及于省一级,省以下行政权实际上属真空。

俄国政治警察拥有巨大权力,在一次几乎成功的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之后,始建于1880年。他们行使逮捕,搜查及处罚最高五年流放的权力。通过其遍布全社会的线人,甚至连移民海外的俄国异议人士也在秘密警察的控制之下。俄国实际上成为警察国家。对外而言,俄国表现出完美的统一,没有任何公开的异议。而实质上则政府视全体人民为敌。1890年至1914年期间,外国投资俄国企业10亿美元,相当于1995年的200亿美元。俄国当时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

除了官僚机构和秘密警察外,军队是沙皇的主要支持力量。沙皇拥有当时全球最大的军队约140万人。但1903年约1/3的步兵,2/3的骑兵被用于镇压内乱。1905年和1907年革命,皆因军队远离国家中心战斗在前线而有机可趁。俄国军队传统要求军队远离政治。军人干政被视为有损军人尊严。俄国军人忠于任何合法执政的政府。

支撑沙皇权力的第四个主体是上流社会19世纪初,许多上流社会的年青人受西方自由主义和废奴主义观念的影响。1825年一些来自上流社会家庭的军官发动兵变,意图废除沙皇专制,以立宪君主制或共和制取代。该“十二月起义”很快便被镇压,但标志着贵族开始衰弱。皇家为上流社会的反叛震惊。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解放农奴,给上流社会致命一击。他们不再能利用其土地赢利维持其体面生活,导致许多贵族破产负债,被迫处分其地产。贵族因而一部分变成反动派,另一部分成为自由知识分子。到1900年贵族身份仅是名誉,已没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实质意义。连列宁也是个可继承的贵族。列宁的曾祖父是个农奴,祖父是个鞋匠,父亲因其兄长资助上大学后成为数学和物理教师,后升任省教育局长而获得“因服务国家荣获可继承的贵族”身份。

东正教是支撑沙皇政权的第五个主要力量。俄国55%的人口属于东正教信徒。名义上俄国人75%属东正教,但其中有许多属于游离于官方东正教之外的异端。自彼得大帝时代起,教会便失去了独立性,受指定的外行官员管理,在凯色琳娜大帝统治下,教会亦失去了其财富。但教会从未反叛,严格遵守拜占庭遗训,忠于和支持君主,并与政治严格分离。它与社会争议及煽动国家争议的意识形态亦分离,因为教会认为其使命乃是拯救灵魂。



[1] Richard Pipes,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lfred A.Knopf New York, 1995) p.11

[2] J.H.Elliott, Imperial Spain, 1469-1716,(London, 1963)p.73.

[3] Richard Pipes,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lfred A.Knopf New York, 1995)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