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日本关东军暗杀张作霖
47、日本关东军暗杀张作霖
1933年前关东军参谋长Itagaki Seishiro现帝国总参谋部高级军官策划秘密在天津设立一个办公室,物包中国失业军阀政客,开展分裂中国运动。其首要对象是段其瑞和孙传芳,段孙均不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于是日本人转向张敬尧(1917-1920年任湖南都军)。张无时不想东山再起,故与日本人一拍即合,他吹自已与许多北方军头是铁哥们,称宋哲元将军是他的把兄弟,Itagaki给了张30万银元,4月8日报告关东军,张敬尧计划4月21日起事。出乎意料的是,关东军撤回满洲,张很快被爱国者暗杀。
关东军少壮派军人认为张作霖迟早会不受日本控制。因此,必须除掉张,扶持一个可以操控的人取而代之。北伐军攻占离北京仅140公里的保定后,张作霖改变了决战到底的原意。1928年6月1日张作霖在全体军官和外交官招待宴会上说,他决定将军队撤回长城以南,将东北军总部撤至沈阳。“我,张作霖,”他不无骄傲地宣称“决不会出卖中国,我也决不怕死”。[1]6月3日凌晨1点,张与其幕僚和两个日本军事顾问一道登上开往沈阳的专列。Machima Takema上校在天津下车,Giga Seiya中校随车。6月4日凌晨车抵沈阳,5点23分,当列车抵南满和北平铁路皇姑屯站时,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专列被炸成数段,张严重受伤,日军顾问Giga中校仅受轻伤。10点张死去。
人们从未怀疑关东军主谋谋杀了张,但证据直到二战结束后的东京审判才披露。Muraoka Chotaro中将,关东军司令是真正的罪犯。由于对Tanaka政府深感不满,他决定将法律抓在自已手中。他最初令Takeshita Yoshiharu少校在北京暗杀张作霖,当这不现实时,由关东军参谋部军官Komoto Daisaku在满洲执行暗杀计划。自张作霖登上专列始,Komoto的同谋便一直与之保持联系,对张的专列每一到站均随时报告。他们在专列必经的南满铁路线埋下炸药,一见到张乘座的专列通过铁路桥时,即按下电动启动装置。[2]
Tanaka非常恼火。数周前通过南满铁路总经理Yamamoto Jotaro与张作霖在北京确定由日本新建五条铁路,以强化日本在满洲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张在关内的失利,将使他不得不依赖日本的支持得以生存,并愿意成为日本渗透东北的工具。
Tanaka 6月底召回关东军司令,询问张谋杀案情,Komoto回避并否认关东军与张案有任何关联。后一,Tanaka派警察司令Mine Komatsu到沈阳调果张案。直到此时Tanaka政府才对此事件有所了解。1928年12月24日在通知日本天皇后,Tanaka命令战争部长Shirokawa Yoshinori对涉嫌犯罪的军官交军事法庭审判,由于遇到军方强烈反对,军事法庭悄然撤案。[3]
1929年1月日本国会中反对党议员Minseito提议Tanaka政府在谋杀张作霖案的责任问题,要求调查该案。同时资深政治家Saionji亲王亦要求加强军纪。直到7月1日,战争部宣布关东军司令Muraoka上将退休,并中止追查该案;关东军参谋长Saito Hisashi,参谋部军官Komoto日本驻满洲驻军司令Mizuno Takezo上将均被解职。这些处罚并未使Tanaka 政府的反对派满意,也未使天皇Hirohito 满意。首相要求作解释,天皇打断他的话说现在已没有必要作任何解释。次日, Tanaka内阁递交辞呈,不到三个月 Tanaka因心肌梗塞死于情妇家中。而他的对华“积极”政策则沿续了下来。[4]
1928年7月6日蒋来到北京西山青去寺在孙中山遣体前宣布:中国已和平统一。随后将孙中山遣体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5]1928年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标志着北伐的最终胜利。
[1]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52
[2]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52
[3]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54
[4]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55
[5] Edwin P.Hoyt,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 1989)p.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