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

《民族英雄蒋介石》

上传: 郭国汀 | 发布: 2011-4-4 06:06 | 作者: 郭国汀译著 | 来源: 天易出版社 | 查看: 0

50、满洲易帜归国民政府

50、满洲易帜归国民政府

张学良派出四个使团该蒋表示愿意支持国家统一。首先派出100年青年到南京学习孙中山主义,拟在东北三省建立国民党支部。使团向蒋介石保证张学良是真诚的。张学良宣布将于724日归南京。蒋于720日与同僚讨论此事时说:“汉钦似乎相当真诚;若如此,东三省的统一事已确定。但这肯定会激起日本人的强烈反对。汉钦缺乏处理此种复杂而危险问题的经验,我担心他没有抵抗日本压力的钢铁意志。但是我将全力帮助他。”

当张的使节还在北京时,日本首相即令沈阳总领事Hayashi Kujiro警告张学良不要与南京政府调情。“在当前局势下,没有必要与南方人结盟,你应当静观事态的发展再作决定。”总领事对张学良说,然而他向日本首相汇报称“除非换上南京旗帜,张学良没有其他办法维持他自已的地位。如果我们继续阻止张学良与南京结盟,我们会招致其他列强的批评。”但日本军方不接受总领事的意见。关东军参谋长Saito Hisashi上将和日本驻北京武官Tatekawa Yoshitsugu相信已届将满洲与中国分离之时。Tanaka首相则拟给张学良施加更大的压力。719Tanaka通过总领事向张学良转交一封亲笔信,用最强烈的措辞警告张不要归顺南京政府。他说南京政权远未稳定,且面临共产主义威胁。没有理由如此急忙地与之结盟。要是南京使用军事手段迫使满洲当局,日本不会袖手旁观。如果有财政困难,他将安排日本银行提供所需的帮助。

张学良看过该信后对Hayashi总领事说“东北三省所有重要的政治问题,应由人民决定;如果人民坚持要与南京统一,我根本无法阻止。”[1]1928726日张学良派其在北京的代表通知蒋介石他面临的困难,表示决定将东北归入南京政府管辖未变,但要南京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因此蒋介石令外长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反对日本阻止中国国家统一。东京答复称日本政府未作任何阻止中国统一之事,这不关日本政府的事,全部问题必须由张学良决定。

192884日张作霖下葬,日本首相Tanaka派部长Hayashi Kensuke作为特使代表他参加葬礼,TanakaHayashi明确表示,日本不反对中国统一,但在任何情况下,不会牺牲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葬礼后Hayashi Kujiro专门访张有如下对话:

Hayashi Kujiro:尽管反复警告,你仍坚持要易帜,日本将被迫采取一切措施阻止,任何易帜的非法企图都将被镇压,日本坚定帮助你。

张学良:我是个中国人,我必须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言说,我准备与南京政府达成协议,想让满洲成为统一中国的组成部分,精神上统一,但行政上独立,为了实现东北三省人民的长期愿望,我个人会考虑日本政府的警告。但是我不相信日本政府已忘记这是干涉一个友好国家的内政,我不理解为什么日本政府会采用赤裸裸的威胁来阻止中国的统一。

Hayashi Kujiro:让我们停止谈理论。打开天窗说亮话,帝国政府决定阻止东三省并入南京政府。我们不在乎其他国家指责我们干涉了中国内政,我要求阁下严重考虑此问题。

张学良:对此问题,我的决定将取决于人民的意愿。我不能做任何违悖他们的意志的事。

Hayashi KujiroTanaka首相已经作出决定。如果阁下反对首相的意志,那么后果确实将非常严重。这时Hayashi Kensnke部长插话:你父亲张作霖是我的好朋友,我视你如同儿子,我诚心告诉你,你的思维方式相当危险。

张学良:我与你们的天皇同龄,对此事我不想再讨论。[2]

19281018日,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上,蒋介石提议张学良任国务委员。李宗仁敦促蒋介石用武力征服东北。蒋最终说服所有的反对意见。

留日归国的东北军高级军官杨义庭在日本人的煽动下,试图推翻张学良取而代之与日本人合作,反被张学良以叛国罪处决。1229日张学良正式宣布易帜,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南京政府代表和外国领事官员面前,张学良宣誓:忠于南京国民政府。蒋闻讯后大喜在日记中写道:“自5月以来日本施加残酷压力,未使我们的东北兄弟回到祖国的怀抱。自北伐迄今已近三年。国家统一大业已成为现实。三民主义的事业确实战胜了各方压力。”两天后,日本驻沈阳总领事Hayashi Kujiro访张学良会谈了两小时,他称日本对发生的事很不高兴,严重损害了日中关系。日本将严密关注你的举动,如有必要,日本将毫不犹豫采取果断行动。然后他话锋一转谈到日本拟建五条铁路事。期望张学良能支持。张说这超出了他的权限范围,唯有南京政府才有权处理对外关系问题。 Hayashi 离开张府时满肚子怨气,以致直奔温泉泡澡以消怒火。



[1]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61

[2] 《国文周报》192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