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

《民族英雄蒋介石》

上传: 郭国汀 | 发布: 2011-4-4 05:35 | 作者: 郭国汀译著 | 来源: 天易出版社 | 查看: 0

21、壮志未酬身先死

21、壮志未酬身先死

广东商会郑连波因港英当局的支持,与孙中山政权作对,连年来广东一直受到广西和云南军阀压榨,郑从香港一家德国公司购进9000枝步枪,装在一挪威船运入广州,孙事先获悉,指令蒋介石缴械。郑即组织罢工抗议。孙认为商会会员仅1000人却购进9000枝步枪,显然旨在推翻政府,后来孙妥协,同意发还凡是会员私人出资购买的枪枝,但郑强行要求全部返还,被孙拒绝;192489日蒋率军校士官生扣下枪枝,郑于814日举行总罢工,广东陷入危机。823日郑要求立即返还全部枪枝,否则举行总罢工,英国总领事亦发表一实质形同最后通谍的声明。孙向英国工党首相Ramsay MacDonald及国联投诉,均未获回应。孙中山因志在北伐,与直隶和奉系军阀则系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故尽量避免内乱;109日郑号召另一次总罢工,广东再度陷于瘫痪与混乱之中。孙甚至拟放弃广州将革命政府总部移至绍关以作孤注一掷的北伐。蒋介石反对放弃广州,认为必须巩固强化广东和黄浦后方基地,否则北伐无法成功,并愿意为保卫革命基地而奋战。孙为示和解诚意,同意发还5000枝枪给商会;1010日庆祝双十节游行时,商会武装向游行学生开枪,蒋介石即率士官生反击,缴械商会武装,并大获全胜。郑逃至香港。这是黄浦军校生首次实质军事行动。

当商会危机继续的同时,直系吴佩俘与奉系张作霖军阀第二次战争业已展开。19241023日因冯玉祥部反叛其上司吴佩俘,导致直系被奉系击溃,贿选总统曹琨被废黜。段其瑞成为“临时执政府”的首席执政官。华北的实权则撑握在张作霖和当时亲苏联的基督教将军冯玉祥手中。此时的段其瑞由于已没有自已的军队,并无实权。国民党在北方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力量,主要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段其瑞,张作霖和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召开国会,以便一劳永逸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违背包罗庭和共产党的意愿,接受了邀请。后者认为国民党的任务是巩固南方广东的地位,而非介入北方事务。北京的变化,仅是军阀派系之间即英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竞争。

但孙中山决意已定。完成国家统一在他心中是头等大事,即使谈判改变成功的机会不是太大,他不想错过任何机会。19241113日孙在黄浦军校登上永丰号战舰,蒋介石与其他国民党要员及军校师生为孙送行。孙中山满怀深情彼为伤感地告别说:

我知道赴京是件危险的事,我不能肯定我是否还能够回来,但是我已经59岁了,即便因此而死,我也将死得心安。”蒋介石听到此言感到震惊,孙继续说:“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为所见所闻而感动,军校士官生们表现出的纪律和奉献精神,使我确信你们将执行我的三民主义原则,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要是我在两叁年前死去,那我也就白死了。如今不一样了,现在已有人能够继续完成我未能完成的使命,我可以死而无憾了”[1]孙中山知道自已患肝癌已三年,他是医生出身当然知道自已来日无多,因而说出此番令人伤感的告别辞。

当晚孙中山带着20余位随行人员(包括汪精卫,邵源中,李烈钧)离广州赴上海,然后转船于1124日先到日本Kobd停留六天,28日五家日本组织邀请孙到一个女子中学演讲。孙讲述了泛亚主义:“日本和中国是亚洲最重要的国家,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取得了令人妒忌的伟大成就,获得当代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亚洲文化的基础是王道,西方文化的基础是霸道。我们现在必须在王道文化基础上创设一个新泛亚文化。虽然为了自卫目的,我们也应当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日本对未来世界文化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处于特殊的地位”。[2]孙希望日本不应在亚洲行霸道,而应当用她的影响力使东方的王道发杨光大。这就是孙的泛亚洲主义的含义。在另一次演讲中,孙呼吁日本帮助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4124日孙中山从日本神户启航到天津途中业已病痛缠身,抵天津时局势更加恶化,病倒在床榻,而北方寒冷的天气加重了孙的病情,30日,而外国人予孙文最后的羞辱,法国人禁止他进入法租界。他的政治希望亦迅速消失。受到外国外交团鼓动,统治的三雄在缺孙文在场时已提前议定。外交团告知段祺瑞他的政府将获得各列强承认,只要它承认中国的条约义务。段祺瑞同意,尽管孙文反对。军阀们亦不接受包括工农和其他行业组织代表参加预备会议孙文的计划。在天津调养数周后于1231日抵北京,在火车站受到万众极热情的欢迎。他已无力演说,而是提出一份国家统一的书面概要。

德国和日本医生检查后怀疑孙文患肝癌。1925120日后孙文病情急剧恶化,126日北京联合医学院医院开刀后确认先前的诊断:肝癌且不可救治。孙文数日后被告知实情,218日迁出医院至一私人家中,渡过了他的最后岁月。宋庆龄和他31岁的儿子孙科,不少朋友及追随者陪伴着他。党的高层官员唯有汪精卫在身边,胡汉民和蒋介石均留在局势仍严峻的广州,但鲍罗廷拜访了垂死的孙文。224日孙文被要求留下对追随者的最后指示。311日在他妻子手把手把持下,孙文签署了一份由汪精卫起草,并由紧急政治委员会批准的遣嘱;同日孙文签署了另一份文件。有些国民党人后来宣称他并未细心研究,这是一份致俄国的告别函,是由陈友仁在鲍罗廷顾问下用英语起草的。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作出。[3]它明确表示反帝国主义和敬佩不朽的列宁遣产。结束语中,在向你们告别之际,亲爱的朋友们,我希望表达至诚的期望,俄国作为朋友和同盟与强大而独立的中国,为世界被压迫人民的自由而共同奋斗的日子早日到来。

1925312伟大的共和革命领导人与世长辞,时年58。他为中国的国家统一,独立和民主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成为现代中国不屈精神和意志的象征。他与苏俄结盟是出于爱国主义的动机,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仍关心担忧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各种不同版本的最后遗言奉献给他:鲍罗廷向莫斯科的报告中称:“孙文反复重申:唯有俄国继续帮助。。。”汪精卫称当孙文弥留之际口中念的是蒋介石的名字。他亦被称回复他青年时的信仰,并命令他的左派追随者“别给基督教制造麻烦!” 在生命最后一刻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4],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继续努力。”中国革命之父,为国为民毕生奋斗四十年。

孙中山病故时第一次东征正在进军当中。330日蒋介石在黄浦军校举行的悼念孙中山集会上,率领全体军校师生宣誓:“我们军校全体士官生和国民党员宣誓绝尽全力,实现总理的意愿,并将继续奋斗,以实现总理国民革命的遗愿,直至生命最后一息”[5]

陈炯明趁孙中山远行之机,发起另一波攻击。19251月广东政府决定反击,云南,贵州,广东三省军队由广西将军杨西明指挥,军校两个团的学生兵由于云贵军均不要他们,并入广东军,蒋介石兼任广东军参谋长。学生团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他们干劲热情十足,知道为何而战,因而表现英勇顽强,一路捷报频传,连克一连串战略重镇。陈炯明军虽未被彻底击溃,但从此已不再构成对广东政府的威胁。

云、贵军在东征中无所作为,其将官更关注消费广东人民的费用远胜于战斗,事实上,他们与陈炯明秘密联系,当广东军和学生军攻占新宁缴获敌军文件中发现,杨西明与陈炯明私下往来电报。广西将军刘正潢秘访云南军阀唐诗尧密谋联手袭击广东军;还发现杨西明曾秘访香港英国当局,谋求支持他夺取广州控制权,煽动广东商会向北京政府指定他任广东军事总督。

428日蒋介石赴汕头会见广东军司令许崇智和党代表廖仲凯,他们决定立即进攻云、贵军阀。521日蒋介石令他的军队回师广东,6月第一周,蒋军进逼Sheklung郊区,因廖仲凯发动铁路工人拆除铁轨,云、贵军被困,数日内2万余名云、贵军将士丧失斗志,纷纷缴械投降溃败,杨西明和刘正潢逃至英国驻汕尾领事馆避难。

19241月国民党一大决定组建国民政府取代军政府,因云、贵雇佣军尚在广东,及陈炯明入侵而推迟。孙中山死后,广东政府废除了元帅职,以防野心勃勃的军头独裁。

192571日国民政府在广东正式宣誓就职,汪精卫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许崇智任战争部长,胡汉民任外交部长,廖仲凯任财政部长。两天后成立军事委员会,汪精卫任军委主席,蒋介石是8名军委成员之一。先前的各军事单位全部废除,统一组成国民革命军。汪精卫此时身兼国民政府,军委和国民党三重首脑。他的后面却是包罗庭,他实际撑控着广东政权的政治。

19258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凯遇刺身亡,包罗庭指定蒋介石,汪精卫,许崇智负责调查破案。胡汉民及其兄胡义生被疑为幕后指使人。包罗庭相信胡汉民本人涉嫌,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包敦促按党纪处置胡汉民,胡被逼迫离广州赴莫斯科“考察”。事实上因胡汉民公开反共,以致无法被一个受共产党撑控的政权容忍。

826日广东各军重组成五个军团:第一军团(黄浦或党军)蒋介石司令;第二军团(湖南军)谭元凯司令;第三军团(云南军)朱培德司令;第四军(广东军)李济深司令;第五军(广东军)李福林司令。

重组军队后,广东政府决定发动第二次东征,以清除陈炯明残部。928日蒋介石被任命为东征军总司令。蒋指挥第一、四军团,周恩来被任命为第一军团第一师党代表。蒋于1013日正式发起猛攻,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一个月后,彻底击溃陈炯明军。蒋在巩固后方基地后,即开即计划统一中国的下一步进军。



[1]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151

[2]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151

[3] Harold Z.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80.p.267.

[4] Harold Z.Schiffrin,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80.p.267.

[5]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