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

《民族英雄蒋介石》

上传: 郭国汀 | 发布: 2011-4-4 05:49 | 作者: 郭国汀译著 | 来源: 天易出版社 | 查看: 0

31、宁汉政府相争

31、宁汉政府相争

上海四一二清党前,支持蒋介石的中央执委会和中监委委员计划于1927415日在南京召开四中执委会议,日期和地点均由汪精卫和蒋介石在上海议定;但由于汪精卫去了武汉,不能再指望汪出席,故委员们决定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①中华民国定都南京;②宣布武汉国民党中央为非法;③撤销非法设立的武汉国民政府;④从国民党中清除共产党员。

417日,中央政治咨政委员会决定南京国民政府于418日正式运作,胡汉民当选国务委员会和中央咨政委主席。胡汉民以主席身份号召各武装部队支持蒋介石,推翻反革命武装力量。在一份致全体官兵的政府文告中,胡汉民以国民政府名义称赞蒋介石的忠诚与勇气,在他履行职责中,将国民党的影响扩大至七省,北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蒋介石却清醒地指出:“国民政府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危险。南京位于上海和汉口之间,上海是拥有强大军力的不时威胁我们的帝国主义的基地,而汉口则撑控在由红色帝国主义操控的共产党手中,他们在我们的后方制造暴乱与混乱。因此我们处在红白两类帝国主义的夹击之下。我们还面对另一个大敌:奉军与山东军阀。除非我们一鼓作气,趁胜奋战打破此种危机四伏的险局,我们将注定面临更大的与远为严重的灾难。”[1]

在另一次演说中,蒋介石指出:“先总理选定南京做为我们的国都,我负有重大责任,服务于我们的政府,决心为保卫南京国民政府及消灭共产党控制的汉口伪国民政府,率领北伐军战至生命最后一息。”[2]

武汉政权于1927417日谴责蒋介石是反革命头子应对屠杀和压迫人民的罪责负责,将他开除出国民党,解除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下令军中将士逮捕之,送交中央政府按《惩治反革命罪条例》惩罚,并悬赏25万元要蒋的人头[3]。共产国际称蒋介石为‘叛徒’,蒋经国在莫斯科真理报上发表与蒋决裂的公开信称:“革命是我唯一所知的事,我不再认你为我的父亲。”[4]南京政府则下令逮捕鲍罗庭,陈独秀,谭平山,林祖涵,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郭沫若,吴玉章,刘少奇,徐谦,邓演达等100余位中共党员及国民党极左派。57日设立中央清党委员会,负责清党。同时在淅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和四川的共产党人皆被清除出国民党或转入地下或逃至武汉地区。1927415日在广州发生类似事件,广州共产党被令在十天内向警察局报告,否则将捕杀。[5]521日长沙,5月底在江西省则进行了不那么血腥的清洗。[6]

1927427日共产党召开五大,号称代表5万党员,大会重申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质。192612月日共产党受共产国际指示,强调国情和农民革命的重要性,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小地主与北伐军官家属除外)陈独秀指出:“强调土地革命,无疑将破坏与国民党的合作”,但共产国际新代表罗易却否决了此种担忧。[7]



[1]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11

[2]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1981)p.211

[3] Dick Wilson,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 Weidenfeld and Nicolson(Academic) London, 1991)p.20

[4]  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Allenlane Penguin Books, 2008)p.151.

[5] Dick Wilson,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 Weidenfeld and Nicolson(Academic) London, 1991)p.17

[6] Wolfgang Franke, A Centu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1851-1949,(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70) p.74-75. Prof.of university of Carolina.

[7] Wolfgang Franke, A Centu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1851-1949,(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70) p.76